最近,有网友发文《互联网沙漠之南京说》直指南京创业氛围“五大问题”,在南京创业圈内引起轩然大波。这篇引起众多创业者关注的文章,到底说了些什么?南京草根创业者们,认同这些观点吗? 前不久,一篇题为“互联网沙漠之南京说”的文章,在微信圈里悄然传播,犀牛鸟(微微的创业群)中也有创业小伙伴拿来分享。 随后,这篇并没有太多新观点的文章,接二连三在不同的载体上传播,甚至新浪门户以及微博公众号都进行了转载。 随着传播的力度和幅度越来越大,渐渐的引起了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。这几天,南京大大小小的创业圈子都在谈论这一事件,创业者们态度不一,褒贬皆有。微博大V杜子健,也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发并给予评论,表示不赞同文章观点。 这篇引起众多创业者关注的文章,到底说了些什么?“南京已成互联网沙漠”的说法到底从何而来?这一“标签式”的评价和说法,有道理吗? 风波缘起 网友发文:南京创业氛围一般 5月29日,网友grace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的文章,引发创业圈高度关注和热议。 随后,这篇文章开始在微信群、微信朋友圈、微博迅速传播开来。新浪科技也转载了这篇文章。 那么,这篇《互联网沙漠之南京:为何没人愿意创业?》文章都表达了哪些观点,为何会引起轩然大波? 据记者了解,网友grace原来在南京创业,现在在北京发展,在互联网创业圈内拥有一定资源。 “自2011年开始,就被频繁问起:南京的创业氛围如何?直到现在2014,氛围应该是比起从前好了很多,但也许是印象中的偏见或什么,依然会觉得南京的互联网创业氛围很一般。”grace发表的这篇文章,开头直指南京互联网创业氛围“有问题”。 文章列数南京创业“五大问题”:人才——技术人才大把抓,没几个愿出来创业;交通——南北通达,这是双刃剑;扶持——拿政府的钱不容易;求稳,不求快;与技术实力匹配的其他职能人才匮乏。其核心内容是,南京做较为安逸的城市,与商业中心上海挨的很近,所以人才流失严重,加上政府政策不接地气,南京实在不是创业特别是互联网创业的首选城市。 网友争锋 南京创业者微信群内大PK 5月29日,在江苏商报微信群“犀牛鸟(微微的创业群)”中,有创业小伙伴分享了这篇文章,瞬间引爆这个微信群。 让我们来听听南京创业者的声音(以下名称均为微信昵称)。 正方:南京创业问题不少 阳春下里:互联网产品要做好,人才、资本(包括资源)、时机缺一不可。南京的创业者,在时机方面不输给外面的创业团队,但在人才、资本环节,输太多了。北京生活压力大,节奏快,诱惑也大。我刚回南京时就很不适应:尼玛这边的人不加班啊。 俆晗:跟政策关系不大,探讨的是南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,甚至连刺激人奋发的权力、财富、美女,都很少出现在周围。 大亢:南京大环境是吃,喝。玩。纯粹的玩,而不是对外在食物有新奇感。 米:同从北京到南京的人表示不适应……资源太局限,不光是钱,最重要的是视野、眼界。 李洪森:看了大家关于南京创业环境的讨论,说说自己的看法:我感觉关键倒不在内生的动力,因为人才是开放的,总有有才华有激情的人。我认为还是创业环境的问题,南京说到底还是政治味道浓了点,虽然做了很多的平台,但是大都是政府运作没有专业人才专业思路,成为短期政治资本,政府要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,招募专业人才,放权才是最重要的。 反方:不是这么一回事儿 微微:我倒觉得不能这么说南京。我们自己都这么说,别的城市的人更会带着这种固有思维看南京。 潘定国:(老是用这种观点评说南京)不是好事,我们要把南京的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情推动起来,我们五格货栈就是从零做起。 叶逸飞:我们在南京的人要给南京互联网发展做贡献,这种负能量文章没意义,多看积极的一面,南京已经在进步,希望他更加进步,我们这些在南京的人才有收获。 卓品:南京很热啊。苏宁易购,有几个城市有此规模?创业还要人刺激?内激励啊,别老想政策,想内功吧,想想核心竞争力吧,互联网不是天堂,不是神器,落地的还是产品和体验。 潘汉彬:移动互联网创业还分城市,看上去就像伪命题。 薛子:南京的伙伴们要自己努力,别老是盯着政策哈。 阳春下里:现在南京的环境,比以前好多了,各种分享也很多,也比较open。 Zhao:靠大家的力量,做成几个项目,才会对南京的互联网有实质性的提升,自己做不好为啥要怪政府呢,南京321补贴力度多大啊,到处都有免费的办公室,孵化器,已经很不错啦。 姜志明律师:此文稍做修改可以适用于很多城市。 李祥:还是不要老拿一个地方说事。 一棵树:两点就驳死了,第一,创业不等于互联网创业。第二,真要拿数据出来比的话,还是有不少创业者的,只是很多人闷头做事,没有出来聊天。我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两年之内做到了2000万营业额,纯利,纯利在40%的,我就知道有,他们根本也不想要任何政策,甚至都不愿被投资,就是大学生刚毕业的。 不吐不快 一个创业群主持人的吐槽 2013年初,我写过一篇题为《移动互联大潮,南京能赶上吗》报道。那个时候,我刚刚接触南京移动互联网的创业群体。 当时还在美妆易购,现在已经是爱掼蛋负责人的冯元君找到我,希望江苏商报能够深入调查采访,了解当时南京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艰辛状况,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恶劣条件,让有关部门能重视这个充满希望的群体。 那次,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,深入接触了这个圈子,最终,行文8000余字。 这次采访对我来讲,最大的收获则是开始关注互联网创业项目,从知道到了解。也与其中很多人成为了真挚的朋友。 如今,当我再听到诟病南京互联网创业环境的时,我的心态和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。 怎样对待“伤疤”? 南京互联网创业有没有问题?答案是肯定的,人才、基因、氛围等在很多文章中均有提及,这里不再赘述。 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造成的,有些是经济发展遗留的,当然,还有些是人为造成的。 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伤疤,老用手捂着肯定好不了,但不停的撕开结痂露出血肉模糊同样是大忌,寻着除疤药膏贴上才是正理。 不能老想着“等靠要” 另外,现在很多创业者把事业瓶颈乃至失败,都归咎于外因。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些科技型创业者,很多人都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在产品销售上再帮一把。连销售都要靠政府搞定,这样的企业真能健康成长? 如果觉得南京互联网创业不聚集,为什么不去努力将创业者拧成一股绳?如果认为政府不重视小微移动互联网企业,为什么不能争口气让大家看看这个行业是可以有作为的? 什么叫创业?什么是创业精神?创就是从无到有,把困难变机会,把失败当经验。既然选择创业这条路,就应该想到途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荆棘,它们的样子可能是熟悉的,有的可能很陌生。这条路还常常是这样的,走着走着觉得这段是平坦大道,却在下一秒发现无法逾越的大坑或者已经在坑里。 没有这点觉悟就放弃创业吧。 “安逸”都是相对的 再来聊聊关于安逸的问题。 在接触创业报道的两年以来,我看到的是南京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业者,哪怕随便在餐厅用个餐都能听到年轻人意气风发的聊项目谈融资。 而一些创业沙龙机构也日益增多,创业吧/极客站、奇思汇、36氪南京站、黑咖、犀牛鸟等这些民间机构,都在默默的帮扶南京的创业者。且不说这些是政府呼吁,政策推动还是旁的什么原因造成的,积极创业的氛围是真实存在的。 当然也有人守着大企业朝九晚五,每个城市都会有两种截然不同选择的人群。 关于加班,我忍不住要说:“谁说南京创业公司不加班?”一个朋友从传统媒体跳槽去了一家新兴互联网创业公司,自动把业余时间以及周末都贡献给了工作。现在,创业小伙伴晚上十一二点电话我聊工作很常见。之前我还老问,为什么不能明天再说?他们的回答不外乎是,事情太多害怕忘了,正好在加班做项目/还在完善游戏制作,想起来就打个电话。 不要轻易“扣帽子” 最后来说说把南京“标签化”这个问题。 说实话,当第一次看到以互联网沙漠命名的文章,看到新浪门户以及微博公众号转载的时候,我很难受。 试问,如果真的给南京打上“互联网沙漠”标签,还有创业者、投资人还愿意到这里来吗?当没有资源倾斜的时候,最直接的受害者又是谁呢? 作为一名对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业感兴趣的记者,我真心希望南京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,在南京创业的小伙伴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。 文/IT耳朵特约作者戴维,文章首发于江苏商报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IT耳朵微信号:erduomi |
|Archiver|手机版|南京征婚网 ( 苏ICP备14028736号 )
GMT+8, 2024-12-21 23:49 , Processed in 1.160501 second(s), 25 queries .